【01】
1955年授衔时,咱们国家最重要的两个军衔要数元帅和大将了,大将这个称呼看似是将级,实则对应的是苏联的兵种元帅级别,本质上也是帅级。
在众多开国将领里,也就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最为全国知晓,他们象征着解放军里最杰出、最顶尖的一批指挥者。
但大家心里都清楚,当年授军衔那会儿,有挺多原本够格拿军衔的人,因为后来转去政府那边工作了,结果就没能得到军衔。
在那些有元帅级别资历的开国功臣里,最有名的得数三位没被授予军衔的大人物,他们就是周恩来总理、刘少奇主席还有邓小平副总理。
从这三个人当时的职务来看,他们当时基本都在政府机关任职,和军队没什么关联了,所以都没被授予军衔。
那十大将之外的情况呢?除了这十位大将,还有哪些有资历的元老级人物,因为转去政府部门工作,所以没参加授衔仪式呢?
【02】
第一个因转到政府部门工作而没赶上授衔的大将,要数滕代远了。这位老将军可能名气没那么响亮,但他绝对是大将的有力人选。
他是我党早期关键起义的带头人之一,曾与彭总携手发动平江起义,之后又投身到红五军的组建,以及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工作中。
从红五军到红三军团,他是彭德怀将军最早并肩作战的伙伴,也是他的政治委员,在土地革命那会儿,他可是咱们军队里的高级将领。
抗战那会儿,左权牺牲后,他当上了八路军的副参谋长,按资历,给个大将的军衔都完全没问题。
可惜新中国成立后,滕代远就转业离开了部队,到铁道部任职去了,所以没能赶上授衔。
接下来要说的是李先念同志。
如今,大家可能觉得李先念和邓公一样,主要是搞政治工作的,但论起资历,他其实也是我党早期的重要军事领导人。
1927年,李先念投身黄麻起义的领导工作。他在军队里参与并领导起义,这样的经历让他具备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革命资历。
土地革命战争那会儿,李先念先后当过红30军的政委,还做过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的委员。到了抗战时期,他又独自开辟了豫鄂边这块抗日根据地。
皖南发生事变后,李先念带着部队去支援新四军,后来就当上了新四军第5师的师长,到了解放战争那会儿,他又成了中原军区的司令员,还带着部队成功从中原突围出来。
论资历,李先念虽没立下特别显赫的战功,但资历深厚,且军事政治才能兼备,完全有资格评上大将。
【03】
除了之前提到的那两位,接下来要讲的是谭震林、张鼎丞和邓子恢这三人,他们被放在一起说,是因为他们都是留在南方的红军代表人物。
这三个人也都曾有过当元帅的经历。
先讲讲谭震林这位“谭老板”,他1926年就入了党,还参与过秋收起义,上过井冈山,后来是红四军三位党代表中的一位,另外一位是毛泽东。
从这可以看出谭震林在我党里有着重要的领导角色,在抗战那会儿,他还先后当过新四军第二、三支队的副司令呢。
皖南事变发生后,谭震林成了新四军第6师的师长,还兼着政委的职务,他和粟裕、黄克诚他们的职位是一样的。
后来,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成华东野战军,谭震林就当上了第三野战军的第一副政委,在淮海战役时,他还是总前委的一员呢。
淮海总前委一共由五位成员组成,其中有三位后来成了元帅,分别是刘伯承、邓小平和陈毅,还有一位是位列大将之首的粟裕,谭震林能跟他们一起共事,足见他的地位不一般。
张鼎丞的履历比谭震林还要深厚些,他是闽西那块红色根据地的开创者,也是留在南方红军里的重要带头人。
抗日战争那会儿,张鼎丞带着新四军第二支队打仗,粟裕那时候一直是张鼎丞的手下,后来才有了粟裕让出主帅位置的美谈。
解放战争刚开始要组建华中军区那会儿,原本打算让粟裕来当司令员,可张鼎丞坚决不肯,粟裕最后也没接受这个职位。
最后,张鼎丞当上了华中军区的司令员,而粟裕则做了副司令员,就粟裕的资历来说,给他授个大将军衔是完全够格的。
第三位是邓子恢,他和张鼎丞其实是老搭档了,两人都是闽西革命根据地早期的主要开创者和带头人。
在抗日战争那会儿,邓子恢在新四军里也是个高级将领,他先做了新四军政治部的副主任,后来又当上了政治部主任,还兼任了第四师的政委。
邓子恢和粟裕、黄克诚等人在职位级别上是一样的,不过他在政治方面的地位其实更突出,毕竟他当过华中分局的书记。
华中军区成立时,主要领导有担任副司令的粟裕、担任司令的张鼎丞,还有同时担任华中分局书记和华中军区政委的邓子恢。
邓子恢按资历来说,完全有资格评上大将,只是建国后他不再担任军职,因此就没参与授衔了。
上面提到的五位老前辈,按他们的经历和贡献,其实都够得上大将的级别,不管是土地革命那会儿,还是抗战、解放战争的时候,他们的资历和职位都完全达标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天臣配资-配资平台投资-配资炒股论坛平台-10倍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